宴饮作为宫廷重要活动之一,历代都为统治者所重视。宴乐成为宫廷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音乐活动,同时,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仪礼》记载的内容来看,歌舞助兴节目早在西周时期的宫廷宴会上就已经出现;当宴饮进入到饮酒阶段时,宴会主人往往会安排歌舞表演给客人解闷,让现场气氛变得更热闹轻松一些。
到了汉魏时期,宴饮歌舞逐渐演变为了一种“以舞相属”的艺术形式;所谓“所属者代起舞,犹若饮酒以杯相属也。”
《新唐书》记载:“大中初,太常乐工五千余人,俗乐一千五百余人。宣宗每宴群臣,备百戏。帝制新曲,教女伶数十百人,衣珠翠缇绣,连袂而歌,其乐有《播皇猷》曲,舞者高冠方履,褒衣博带,趋走俯仰,中于规矩。”
作为唐代宫廷乐舞中的扛鼎之作,《霓裳羽衣舞》绝对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歌舞水平。正所谓“千歌百舞不可数,最爱霓裳羽衣舞”;这首据说灵感源于唐玄宗游仙梦境的歌舞表演通过华美的服饰和精妙舒缓的音乐传达出了一种仙境之美,而表演中极具西域特色的部分也让看客感受到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完美结合。
唐代以后,歌舞助兴逐渐发展为了宴饮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当时的乐舞表演也以规模浩大、表演人数众多、节目编排精细等特征收获了无数好评。